多家信托理財經理推薦產品高收益不再 2022年預期趨勢穩中向下
一直以來,信托理財產品都以高收益、安全穩健等特點,頗受高凈值客戶的青睞,不過隨著市場融資成本拓寬、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信托產品收益率也迅速“入冬”。2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多家信托理財經理推薦的產品中,收益率超過8%的信托產品基本不復存在,大部分信托產品收益率在7%-7.8%之間,更有部分信托公司產品收益率已經跌破6%。在分析人士看來,當前信托產品跌破6%依舊是個別現象,2022年預計信托產品預期收益率依舊呈現穩中向下趨勢,不過不會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部分信托產品收益跌破6%
信托產品高收益不再,2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信托公司理財經理以及行業代銷人士推薦的產品中,收益率超過8%的信托產品基本不復存在,大部分信托產品收益率在7%-7.8%之間,更有部分信托公司產品收益率已經跌破6%。
在一位信托產品銷售人員提供的產品列表中,一家信托公司在售的一款投向房地產領域的信托產品基準年化利率僅為5.6%,認購金額為100萬元,該項目資金用途主要用于向借款人發放信托貸款。另有一家信托公司發布的一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基準年化利率也僅在5.7%-5.8%區間,該信托計劃的投資領域為工商企業。
“在寬松貨幣政策的背景下,預計國內利率將繼續震蕩下行,信托產品的收益率馬上要降了,有需要的投資者建議盡快配置。”一位銷售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稱,“現在市場資金較為充足,融資方融資成本出現下降,當成本下降后,信托公司便會降低融資方的借款成本,從而導致信托產品收益降低,未來也不排除有下調的可能。”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當前整體的政策方向是偏寬松,信托也不例外,信托預期收益率在2022年預計依舊是穩中向下趨勢,不過不會有很大的下降空間,產品跌破6%依舊是個別現象,短期內看不到普遍降至6%以下水平的情況,這不符合市場目前的狀態,也無法滿足當下高凈值客戶的普遍預期。對于部分信托產品收益率降至6%,一位行業觀察人士也直言,信托產品收益率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還是應理性看待,由于信托產品每個項目都是一事一議,也不排除個別公司根據相關情況主動下調收益率的可能。
1月發行金額同比銳減近50%
產品發行、預期收益率的多維度下行已成為行業普遍現象。從機構發布的數據來看,受季節性因素及強監管因素影響,1月集合信托發行數據如期下滑。來自用益信托披露的數據顯示,1月我國68家信托公司,共發行2049只共計1245.2億元規模的集合信托產品,相較于2021年同期的3107只共計2472.7億元的規模,在發行數上下降34.1%,發行金額也同比銳減了49.6%。
以春節前一周(2022年1月24日-30日)為例,該周集合信托發行市場繼續降溫,發行規模下滑至今年以來最低點,發行規模198.20億元。對于上述情況,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表示,出現這種信托產品發行市場和成立規模倒掛的現象,一方面集合信托產品從發行到成立有一定時間的遲滯,之前投放的產品逐漸成立;另一方面因春節假期的季節性因素影響,信托公司會在春節前募集方面發力。
喻智進一步指出,集合信托產品的發行規模大幅下滑,一方面是因為非標融資類產品大幅縮水,信托在監管收緊的大環境下,信托公司能夠投放的非標產品剩余額度有限,因此信托公司沖規模的效果或遠遜色于往年。另一方面,標品信托產品的資金募集呈現出多次開放、分期募集的特點,成立規模數據披露不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集合信托產品成立規模的總量。
對集合信托產品后續發行情況走勢,市場大多數并不看好。“目前回報率高的優質資產逐漸減少,融資方傾向運用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工具獲取資金。”廖鶴凱進一步分析稱,預計未來集合信托募集規模將繼續維持穩中有降的格局。
而在此前的調查過程中,北京商報記者就注意到,當前信托行業回報率高的優質資產逐漸減少,導致信托產品變少,“資產荒”問題頻現,信托公司在項目儲備上普遍處于相對窘迫的狀態,更有部分信托公司出現了無產品可賣的情況。
投資者應該怎么選擇
優質產品基本靠搶、普通產品收益率下降,對信托公司來說,目前的首要問題就是留存資金方客戶,尤其是財富管理渠道的高凈值個人客戶。在廖鶴凱看來,信托公司應降低投資者回報率的預期,來提升可選資產的范圍;加強行業專業度,提升產品多樣性。
而對投資者來說,購買信托產品,首先要有風險意識,不能“閉著眼買”,其次,必須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預期,匹配相應風險級別的產品,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低風險或者保本”。
上述行業觀察人士建議稱,投資者應在行業調整和分化中尋找相對穩定的頭部公司,規避大起大落的公司和有問題的公司,同時在產品競爭力和信托公司綜合實力之間尋找平衡點。
“今年房地產信托業務大幅收縮的情況下,投資者可選的投資范圍縮小不少。”廖鶴凱進一步指出,傳統固收類或類固收類業務中,主流的選擇還是基建類投資,然后部分資金會配置證券投資類產品,這兩個方向在當下的大環境趨勢下或許都是目前較好的選擇。(記者 宋亦桐)